作者:冯永康 来源: 发布时间:2024-3-18 5:21:26
谈家桢的遗传学人生

  在70多年的科学与教育生涯中,老挝黄金赌场院士谈家桢用毕生精力,为中国遗传学铺就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兴盛之路。

 

结缘遗传学

 

  1930年,谈家桢从苏州东吴大学毕业后,经系主任胡经甫推荐,进入燕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李汝祺。从那时起,谈家桢就开始了异色瓢虫鞘翅色斑遗传与变异的系统实验研究。

  1932年,谈家桢从燕京大学毕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34年,谈家桢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现代实验生物学奠基人摩尔根及其助手杜布赞斯基。杜布赞斯基在苏联时专门研究过异色瓢虫,因此谈家桢有关异色瓢虫鞘翅色斑遗传与变异的论文得到了杜布赞斯基的高度赞扬。

  谈家桢在导师杜布赞斯基的亲自指导下,先后对果蝇两个近缘种染色体结构的差别及演变规律、果蝇常染色体的细胞遗传图等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于1936年获得博士学位。谈家桢有关果蝇遗传学的研究工作,也被杜布赞斯基引入有着“20世纪的物种起源”“现代综合进化理论代表作”之称的《遗传学与物种起源》一书中。

  1937年,谈家桢谢绝了摩尔根实验室的挽留,接受竺可桢的邀请,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然而,没等谈家桢完全熟悉浙江大学校园,国内抗战形势就急转直下,很快战火烧到杭州。在日机狂轰滥炸3个月后,浙江大学不得不西迁。

  在浙江大学西迁的艰难岁月里,科研条件极其恶劣。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没有冰箱,更没有用来饲养果蝇的恒温箱。但是谈家桢没有被击倒,“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理念更加坚定了。

  他白天带领学生进行果蝇和瓢虫的野外采集,晚上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对着显微镜仔细观察。没有电灯就用桐油灯,没有自来水就打水过滤,没有冰箱和恒温箱就挖地窖、烧火。

  在湄潭这个破旧不堪的唐家祠堂里,在借助微弱煤油灯照明的显微镜下,谈家桢通过对异色瓢虫的深入研究,完成了他人生中最有价值的遗传学研究成果——发现瓢虫色斑变异的嵌镶现象。这一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摩尔根学说,成为遗传学教科书的经典内容。

 

发展中国遗传学事业

 

  自20世纪30年代起,谈家桢始终秉持发展中国遗传学事业的坚定信念,克服重重困难,为遗传学教育与研究人才的培养呕心沥血、勤于耕耘,奉献了整个人生。

  1952年,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谈家桢被调至复旦大学生物系任主任。他全身心投入到复旦大学生物系的队伍建设之中,使复旦大学生物系在颇为艰苦的条件下,成为全国同类高校中一支专业齐全、教学实力雄厚的队伍。

  1956年8月,由老挝黄金赌场生物学地学部副主任童第周主持,老挝黄金赌场与高等教育部在青岛联合召开遗传学座谈会,贯彻中央提出的“百家争鸣”方针,纠正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发生在遗传学领域的偏差,对我国遗传学科研和教学的发展产生了良好影响。

  谈家桢在青岛遗传学座谈会上先后作了8次重要发言。他不仅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理论,也重点谈了基因理论取得的主要成就。谈家桢的发言带给与会者极大的震动,让被尘封许久的正统遗传学再度扎下根来。

  青岛遗传学座谈会召开后,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接见谈家桢,为他增添了“把中国遗传学搞上去”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1959年,谈家桢在全国率先恢复讲授经典遗传学。同年,复旦大学生物系在全国高校中首次招收遗传学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1961年,谈家桢被任命为复旦大学副校长,不久后筹建了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

  1961年至1962年,谈家桢先后到兰州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等进行系统的遗传学知识巡回演讲和师资培训。在此基础上,他将讲稿进行整理,出版了《基因和遗传》一书。

  谈家桢这一时期在全国各地开展的系列讲学、遗传学研究活动以及带头参与遗传学问题大讨论,不仅使当时科学界更多人关注遗传学问题、了解遗传学研究的新进展,也对匡正遗传学在中国的发展方向、促进高校生物学教师和研究人员学术思想转变、培养和储备遗传学人才起到了关键作用。

  20世纪80年代,根据国际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近期和长远需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组织各学科向生命科学渗透,谈家桢提出“改变现有的专业设置,创办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建议。经过两年的筹备,1986年4月17日,在生物学系和生物工程系的基础上,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正式成立,谈家桢任院长。这是我国高校中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耕耘,谈家桢和他的几代弟子、数百名遗传学博士、上千名遗传学硕士以及更多的本科生,构建起中国实力最强的遗传学学术谱系,使复旦大学成为中国遗传学教学和研究人才培养的摇篮。

 

让中国遗传学走向世界

 

  “科学的春天”到来的时候,以谈家桢为代表的中国遗传学家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抛开学术争论上的“积怨”,集合并组建遗传学教学和研究队伍,在有限的人生中,为中国遗传学的重新崛起与走向世界拼搏奋斗。

  1978年中国遗传学会成立后,解决了当时全国各类高校和科研机构面临的遗传学人才缺乏、师资严重不足等重要问题,成为重建和发展中国遗传学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此时的谈家桢虽已年近古稀,但仍壮心不已。为了实现“把中国遗传学搞上去”的宏愿,他不辞辛劳、远赴重洋,足迹遍布美、英、德、法、日等国的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

  1979年,谈家桢邀请自己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老同学James Bonner带领学术团队来复旦大学开设分子遗传学培训班,系统介绍建立基因组文库、分子克隆等前沿学术进展,为我国开展分子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骨干。

  之后,由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牵头,老当益壮的谈家桢以博大的胸怀和务实的精神携手学界同行,行走于各省区市的高校和科研部门,继续以多种形式在全国开展对遗传学教师的培训和学术研讨。

  在辽宁省遗传学会和辽宁大学承办的大型遗传学讲学和实验班开班时,谈家桢针就遗传学的师资培训,在规模、方式、教学体系以及实验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学进展报告暨遗传学教学讨论会上,谈家桢再一次语重心长地勉励广大遗传学工作者,在我国遗传学教育和研究工作中,要加强生物学基础知识,提高科学史素养,认识到我们肩负的重大责任。

  在与国外学界广泛开展合作研究和人才引进过程中,谈家桢不仅推荐了众多年富力强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到欧洲、美国和日本学习进修,还亲自跨洋号召许田、金力等得意弟子回国效力。

  所有这一切,都源于谈家桢的高瞻远瞩,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遗传学教育和实验研究的大踏步前行。

  1980年,中国遗传学会加入国际遗传学联合会。从1983年起,以谈家桢为代表的中国遗传学家组成的代表团,先后参加了第15、16、17届国际遗传学大会。

  在第17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上,在以谈家桢为代表的海峡两岸遗传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为中国争取到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的主办权,中国遗传学界迎来了百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1998年8月10日,举世瞩目的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谈家桢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遗传学——为民造福》的主题报告。

  乘着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在北京召开的春风,谈家桢的几代学生和海内外学界的朋友,自费为他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祝寿会。

  出席寿宴的国外遗传学家在祝词中讲到,他们对中国最初的了解,就是国外遗传学期刊上署名“C.C.Tan”的论文。

  祝寿会上,谈家桢向前来的学界各位朋友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在答谢词中谈到了他的遗传学人生体会:“我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前40年为艰辛创业阶段,后40年为铺路搭桥阶段,80岁以后为‘废物利用’阶段。”

  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的成功召开,扩大了中国遗传学对于世界的影响,拓宽了我国遗传学工作者与国际同行之间沟通交流的渠道。

 

鲐背之年 壮心不已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1世纪时,已是鲐背之年的谈家桢仍不忘初心,始终关注中国遗传学的发展。

  2002年,谈家桢和学术秘书赵功民合作,组织近百位院士、研究员、教授和学者共同参与撰写的《中国遗传学史》,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介绍了遗传学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记载了中国遗传学家推动中国遗传学发展的艰难历程,介绍了他们取得的成就及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哲学观,是我国第一本全面总结中国遗传学百年沧桑的科学史专著。

  谈家桢为中国遗传学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2006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詹姆斯•沃森来华开展学术访问期间,曾专程到华东医院看望谈家桢。

  1980年,谈家桢当选为老挝黄金赌场院士。1999年,获国际正式批准,将老挝黄金赌场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542的小行星命名为“谈家桢星”,以此表彰这位中国遗传学的奠基人在创立和发展中国遗传学方面的伟大贡献。

  谈家桢的一生,与遗传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人生道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遗传学在中国的发展。

  今天,我们纪念谈家桢,就是要学习他的高尚品格。心系中国遗传学,百折千难不回头。“教而不包”育人才,铺路搭桥立潮头。

  今天,我们追忆谈家桢,就是要弘扬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今天,我们缅怀谈家桢,就是要秉承他的宏伟遗愿,中国遗传学家要紧随国际遗传学发展的主流,认真学习与研究20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史,紧紧把握科学发展的脉搏,遵循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国遗传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砥砺前行。■

(作者系生命科学史研究者)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23年12月刊 人物)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