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记者 唐琳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1-16 18:59:10
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兼妇产科副主任李蓉:
“关怀”为良药 孕育新生命

 
与“三院”结缘
 
追溯起当初学医的原因,李蓉笑着将其描述为“顺其自然”。
 
自小就生长在北京城的李蓉,第一眼看世界的地方,就是北医三院的妇产科。自然而然地,年幼的李蓉对这里有了难以形容的情感。
 
从儿时起,每每到医院看病,李蓉最喜欢的,就是看医生用听诊器给小朋友听诊,看护士温柔地给患者伤口消毒,看药剂师麻利地发药……从那时起,李蓉就对临床医学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在长大后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医务工作者。
 
而说起北医三院妇产科,它足以闪耀中国妇产医学发展历史的史册。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以张丽珠为代表的中国老一辈妇产专家,率先在这里开启了试管婴儿技术应用研究的序幕。1988年3月10日,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呱呱落地——成为了我国生殖医学界划时代的里程碑。
 
十年之后,自北京医科大学毕业的李蓉,怀揣着慕名之心,走进了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的诞生地、同时也是自己出生地的北医三院妇产科。
 
如今再回想当时的心情,李蓉依旧倍感激动。“让我兴奋的不仅是进入了这样一个全国知名的重点学科工作,更重要的是,这里是自己出生的科室。”
 
在这里,李蓉完成了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的基本训练:从第一次“接生”,到第一次“缝皮”,再到第一次“取卵”……
 
2002年,跟随现任北医三院院长、导师乔杰的步伐,李蓉开始了生殖内分泌和辅助生殖技术(ART)方面的临床研究,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从对试管婴儿“只闻其一、不知其二”,逐渐成长为一名医术精湛、足以承担无数家庭期待的优秀临床医生。
 
如今的北医三院生殖中心,日均门诊量已经达到2500人次。这些从全国各地慕名前来求子的夫妻们,也许并不知道张丽珠是谁。而他们对于北医三院的这份信赖与托付,是来自无数“李蓉们”对老一辈三院人医德医术的持续传承与奋力开拓。
 
“深入一线、关爱患者,勤学谨慎、一丝不苟,医学大家和各位老师给我们的教诲从不敢忘怀,而且在从医的道路上,我也越来越认识到这些话的重要。”李蓉有感而发。
 
治病救“家庭”
 
与其他外科医生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李蓉所从事的工作比起狭义的救人,更多地是在挽救一个家庭。
 
经过20多年的学科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可以开展所有种类的辅助生殖技术,但遗憾的是,治疗有效率——临床妊娠率仍然不高。
 
每天,李蓉都要面对很多怀揣期待的同龄人。这些在她看来本该用更多时间享受生活的夫妻,却因为生育问题而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家庭和社会压力,其中更不乏一些已濒临破裂的家庭。
 
而李蓉能做的也始终在做的,就是通过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千锤百炼的医术,尽可能地圆患者一个梦。
 
在李蓉眼里,医生这个职业既简单又复杂。简单,是指面对患者,医生的宗旨就是用医术为他们排忧解难;复杂,则是指医生要面对的,除了医学层面的问题,还有不同患者的不同需求。
 
对于这一切,李蓉总能处理得游刃有余,究其原因非常简单:始终以人文关怀善待病人。也正因如此,凡是李蓉的患者,都将她视为自己的“定心丸”。
 
在得知一位进行了六七次胚胎移植都没能怀孕的患者产生了紧张情绪后,李蓉在观察病情之余,开始更加注重对病情的讲解和对病人的心理疏导。这份关心,使得这位患者每每和李蓉聊过之后,总能变得平静而踏实。但几天不见李蓉,患者又变得难以释怀,甚至对李蓉表示:“李大夫,见不着你,不跟你说两句,我心里就不踏实。”对此,李蓉打趣地说:“亲,要不我给你一张照片放在家里?”
 
就是在这样的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关怀下,这名患者最终得以成功怀孕。“听到患者的好消息,我会觉得自己所有的辛苦都没有白费,也督促我思考如何能够使她们得到更成功、更有效地治疗,使她们能早日重返正常生活。”
 
正是这些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患者和每天繁忙的临床工作,使李蓉有机会治疗更多疑难不孕症患者,从而为临床经验的快速积累提供了可能。
 
“她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和色彩,我为生殖医学中心有这样的好医生而高兴。”“她在享受工作,因为她把病人看作朋友,她每天都体会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幸福和快乐,也正是这样,她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好评。”这些母亲心底的感受,是对李蓉最中肯的褒奖。
 
“医”“教”“研”不分家
 
如今,已经担任生殖医学中心兼妇产科副主任的李蓉,日常时间基本上被三件事情“塞”得满满的:“看病”、研究与教学。
 
进入生殖医学中心工作后,丰富的临床病例激发了李蓉前所未有的研究兴趣,她以临床治疗后低妊娠率问题的预测方法为切入点,对晚卵泡期的激素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异常孕激素升高时,患者进行胚胎移植妊娠率低;而将胚胎冷冻保存,并在自然周期给予复苏移植后,则可以使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提高一倍。
 
这一结果不仅验证了以往同行的部分临床经验,而且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最终,文章得以在Reproductive BioMedicine Online上快速发表。
 
也正是从这时起,“我对临床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总是不断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它的治疗方法”。
 
通过临床研究的结果,李蓉带领团队设计了应用基础研究,进一步对这类患者的子宫内膜状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她们子宫内膜的基因及microRNA表达确实存在异常,为进一步寻找解决问题的临床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也因此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众多研究项目的支持。
 
得益于李蓉的这份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韧劲儿,多年来,她2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而在“医”“研”之外,作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的医生,李蓉还承担着实习医师、住院医师、研究生、进修医师、中华医学会和医师学会的继续教育等多种医学教学工作。
 
2006年,李蓉与同事赴新西兰学习助产学和成人教育学,并获得新西兰成人教育资质。回国后,她在院内率先开设《临床沟通技巧》妇产科课程,将成人教育的理念运用到医学生和医师的教育中。
 
“教师也是我从小崇尚的职业,我也认真教育学生从爱伤观念、良好的医德医风,到具体临床问题的解决思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经常启发我更多地思考,教会我很多新鲜事物。跟学生在一起,总觉得自己就是他们的同龄人。”
 
自2009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以来,作为导师的李蓉“麾下”有教科研型和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各1名;作为副导师带领教科研型硕士生和八年制研究生各1名。2014年,李蓉也迎来自己第一名硕士研究生的顺利“出师”。
 
平衡心态 简化生活
 
谈话的过程中,李蓉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举手投足间似乎时刻散发着“正能量”。对于一名工作繁重、压力巨大的临床医生而言,这份心境实属难得。难怪有患者将她的温柔和善良形容为“一味良药”。
 
“想要自己和他人都觉得舒适,就必须努力适应周围的环境,就像作为医生就应该去适应不同的患者。当大家和谐共处,生活自然就会快乐。”
 
在医学发展和从医成长的道路上,会有很多挫折和挑战,只有不断反思、不断坚持、不断创新、以乐观和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才是愉快工作和生活的最好方式。
 
正是因为深谙这一道理,李蓉一直身体力行地将这一心态传达给科室里年轻的医生和学生。“用快乐的心情或是愁苦的心情面对,忙碌的一天都是不会改变的。选择医生这份职业,就应当承担其中的辛苦与收获。”
 
积极的生活和工作态度,“辐射”的除了患者,还有同事。得益于同事们的信任与肯定, 2010年,36岁的李蓉成为整个北医三院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科室副主任。
 
这还仅仅是个开始。6年来,在李蓉和北医三院妇产科500多名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科室获得了妇科、产科两项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项目,成为教学部创新团队、教学部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并多次获得科技进步奖。2014年,北京大学妇产科还获得“国家妇产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称号。
 
而对于成绩,李蓉显得十分淡然。“良好的科研平台,同道们的齐心努力,让我对今后的工作充满信心。”■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6年9月刊 人物)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