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吉春 来源: 发布时间:2014-2-12 16:43:19
“立德树人”托起中国梦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迫切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各类人才。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通过“立德树人”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充分显示出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坚强决心,同时也是高校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愿望和要求。
 
为此,作为人才培养、科学创新、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基地的高校,必须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高度,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深刻认识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立德树人”成为高校广大师生汇聚“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修身立德 强化全员育人能力
 
育人工作是大学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是教育工作者的天职。大学应当以育人实践来回答“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培育追逐“中国梦”的民族脊梁,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丰富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
 
高校要坚持师德为先,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鼓励广大教师坚守高尚的职业理想,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践行者;要立足崇高的精神追求,做科学精神和学术规范的守护者;要全方位关爱学生,做深受学生信赖和爱戴的引领者。
 
要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教师育人的能力和本领。近年来,北工大秉承“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工大精神,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定期开展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教师沟通、交流、帮扶和发展的平台;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形成“全员关注育人、全员参与育人、全员保障育人”的管理模式,实现学校全员育人工作常态化。
 
科学引导 着力学生自我成长
 
大学文化是高校在长期育人过程中积淀、凝聚、传承并发展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以及制度的总和。高校要强化大学文化的德育功能,提升大学文化育人的制度引导功能。
 
引导学生“为人”,切实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青年学生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有责任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练就不折不挠的心理素质,培养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北工大积极发挥各级党团组织在引导、教育和服务青年中的优势,加强主渠道、主阵地建设,践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培养学生“为学”,着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北工大构建了重基础、强个性的课程体系,大力加强工程教育,推动“卓越计划”,打通通识教育课程平台,推进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培养。
 
激励学生“为事”,稳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思结合最终要落实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上,北京工业大学充分利用各类实践平台,积极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思考,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多措并举 搭建师德建设平台
 
要想教育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必须有师德高尚的教师。所以,北京工业大学党委把强化师德建设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协调、校院联动的师德建设工作格局。
 
大力实施“红烛工程”,从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氛围营造和制度设计等多方面推动师德建设的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每两年评选一次“立德树人榜样”、组建师德讲师团,修改制定《北京工业大学教师职业道德与行为守则》,从思想、制度、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强化师德教育,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和奖惩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激励教师对标自律。
 
切实促进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特别针对40岁以下和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实施“京华人才”和“日新人才”培养计划,用3年时间给予青年教师量身打造的培养支持;以当好青年学生的思想引路人为培养目标,成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班(简称青马班),搭建青年教师交流、研讨、参与学校改革发展工作的平台,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
 
“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工程,高等教育管理者要始终不渝地致力于为教书育人、教师发展、学生成才营造良好的环境,以此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供坚强保证,要让 “立德树人”工作成为高校汇聚“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4年1月刊 健康)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